您好,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!
扫一扫,关注微信公众号

服务热线021-66283326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藝苑掇英 > 书籍 > 读《苏东坡传》摘录
读《苏东坡传》摘录
时间:2023-09-15   浏览:827

读《苏东坡传》摘录(段落后所注页码为远景版宋碧云译《苏东坡传》,以为对照。以下文字为张振王译作)

苏东坡业已去世,有关时政的感情冲动的争斗风暴也已过去,南宋的高宗皇帝

坐在新都杭州,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,尤其是他那有关国事的文章,越读越敬佩

他谋国之忠,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。为了追念苏东坡,把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赐

封高官。所有这些举动,都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。到孝宗乾道六年,

赐他谥号文忠公,又赠太师官阶。皇帝对他的天才写照,至今仍不失为最好的赞词。

到今天,各种版本的苏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,都印有皇帝的圣旨,和皇帝钦赐的序

言。兹将封他为大师之位的那道圣旨转录于后:

 

敕。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,探微言于六籍之中。将兴起于斯文,爱缅怀于故老。

虽仪刑之莫睹,尚简策之可求。揭为儒者之宗,用锡帝师之宠。故礼部尚书端明殿

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,养其气以刚大,尊所闻而高明;博观载籍之传,几

海涵而地负;远追正始之作,殆玉振而金声;知言自况于孟轲,论事肯卑于陆挚。

方嘉佑全盛,当膺特起之招;至熙宁纷更,乃陈长治之策。叹异人之间出,惊谗口

之中伤。放浪岭海,而如在朝廷;斟酌古今,而若斡造化。不可夺者峣然之节,莫

之致者自然之名。经纶不究于生前,议论常公于身后。人传元佑之学,家有眉山之

书。朕三复遗编,久钦高躅。王佐之才可大用,恨不同时。君子之道阍而彰,是以

论世。谠九原之可作,庶千载以闻风。惟而英爽之灵,服我衮衣之命。可特赠太师。

馀如故。

 

由此观之,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,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,

始终坚定而不移,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。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

他名气的骨干,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。我不相信我们会从

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,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,也终归无用。孝宗赐予

《苏东坡集》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,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

华丽柔靡之作,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,不可动摇。(P.10)

 

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,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掩没,甚至历久而弥新,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“真纯”,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,真金之不怕火炼。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:“文章如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,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。”

 

可是,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“真纯”又为何物?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

表示的意见,最为清楚。他说作文章“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。但常行于所当

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。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孔子曰: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。又曰:

词达而已矣。夫言止于达意,则疑若不文,是大不然。求物之妙,如击风捕影,能

使是物了然于心者,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,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?是之谓词达。

词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矣。扬雄好为艰深之词,以文浅易之说。若正言之,则

人人知之矣,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。”在此为风格做解释,苏东坡很巧妙的描写了

他自己的为文之道,其行止如“行云流水”,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。

何时行,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。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,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

出来,表达得够好,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。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

物。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,则文章的简洁、自然、轻灵、飘逸,便能不求而

自至,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、自然、轻灵、飘逸,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。文章具

有此等特性,文章便不致于索然无味,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。(P.11)

 

不管怎么说,能使读者快乐,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。苏东坡最快乐就

是写作之时。一天,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:“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,心中

错综复杂之情思,我笔皆可畅达之。我自谓人生之乐,未有过于此者也。”苏东坡

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,亦复如此。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,

他就欢乐终日。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,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,必然是正

在看苏东坡的文章。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,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,

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。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

臣害怕,必使神宗在世一日,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,不能回朝。(P.12)

 

 

因为他经常必须在饭后当众做诗,通常他比别人写起来快,也写得好。他的思想比别人清新,类比典故也比别人用得恰当。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,一个歌妓走到他面前,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,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妓。立即吩咐她研墨,拿笔立即开头写道:

东坡四年黄州住,何事无言及李淇。

 

至此停下,接着与朋友说话。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

的起头,而且仅仅两句,全诗尚未完稿。东坡继续吃饭谈笑。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

完。东坡又拿起笔来,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:

 

却似西川杜工部,海棠虽好不吟诗。

 

此诗音韵谐和,犹如一粒小宝石,有轻灵自然之美。对李琪的恭维恰到好处,

因而使此一黄州歌妓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。中国诗的韵律很严,在用典故时需要高

度的技巧,在和别人的诗时,也要用同样的字,押同样的韵。不知何故、苏诗的韵,

总比别人的用韵自然,并且他的用典,经仔细看来,含义更深。在写散文时,他笔

力所及,至为广阔,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,至轻松曼妙叩人心弦的小品,无所不

能,各臻其妙。东坡之以大家称,不无故也。(P.13)

 

开封是中国首都大城,保有皇都的雄伟壮丽,财富之厚,人才之广,声色之美,

皆集于朝廷之上。城外有护城河围绕,河宽百尺,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,朱门白

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。有四条河自城中流过,大都是自西而东,其中最大者为

洋河,从安徽河南大平原而来的食粮,全在此河上运输。河上的水门夜间关闭。城

内大街通行,每隔百码,设有警卫。自城中流过的河道上,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桥相

通。最重要的一座桥在皇宫的前面,乃精心设计,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筑成。皇宫

位于城市之中央。南由玄德楼下面的一段石头和砖建的墙垣开始,皇宫的建筑则点

缀着龙凤花样的浮雕,上面是光亮闪烁的殿顶,是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建成的。宫

殿四周是大街,按照罗盘的四角起的街名。皇宫的西面为中书省和枢密院。在外城

的南部,朱雀门之外,有国子监和太庙。街上行人熙来攘往,官家的马车,牛车,

轿子——轿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——另外有由人拉的两轮车,可以说是现代东洋车

的原始型,这些车轿等在街上川流不息。坐着女人的牛车上,帘子都放了下来。

皇城有个特点,就是必须戴帽子,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,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。(P.36)

 

第六章  神、鬼、人

那年五月,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,遗有一子,年方六岁。苏洵对

东坡说:“汝妻嫁后随汝至今,未及见汝有成,共享安乐。汝当于汝母坟莹旁葬之。”

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,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,两首小词颇离奇凄艳,其令人

迷惘的音乐之美,可惜今日不能唱出了。其词如下: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

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断肠处,

明月夜,短松岗。

妻子死后,次年四月老父病逝,时为英宗治平三年(一O 六六)。苏洵已完成

了《太常因革礼》一百卷。自然如一般预料,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,经过迢迢的

旱路水路,把父亲和东坡妻子的灵枢运回四川眉州故里,在祖莹埋葬。朋友们纷纷

馈送葬仪。(P.65)

 

第十章   手足情深

兄弟二人,气质不同,形貌各异。子由高大,丰满的圆脸,两颊附近的松肉很

多,而东坡则健壮结实,骨肉匀停。由他的画像,我们不难判断,他大概是五尺七

八寸身高,脸大,颧骨高,前额高大,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,下巴端正,胡须长而

末端尖细。最能透露他特性的,就是他那敏感活动、强而有力的嘴唇。他的脸色红

润,热情洋溢,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。(P.118)

 

 

第十五章    东坡居士

理学家朱熹批评苏东坡出狱后写的两首诗,说其中没有克己与自新之意。那两首诗,如前所见,似乎还是以前老苏东坡的本色未改。问题是,他是否有意改过向善?他是否有意要三缄其口,国事有错误也绝不批评吗?对不太亲密的朋友,他是一个回答法;对最好的朋友,他是另一个回答法。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,他吐露了肺腑之言。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。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,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,苏东坡不以为然,写信回答他。信上说:“何乃耶?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。吾济虽老且穷,而道理贯心肝,忠义填骨髓,直须谈笑生死之际,若见仆困穷使相怜,则与不学道者,大不相远矣……虽怀坎憬于时,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,便忘躯为之,一切付与造物。非兄仆岂发此?看讫便火之。不知者以为垢病也。”(P.181)

 

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,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,坐落在山坡上。房子在顶上,共三间,俯见茅亭,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,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。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,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。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。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,那时才二十二岁,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,并与苏东坡论画。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(—一七0 )十月到的东坡,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。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,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,头戴黑帽,手持藤杖,倚石而坐。(P.184)

 

第十六章    赤壁赋

又一次夜游,他可把太守吓坏了。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,夜晚的天空极美,

他一时兴起,唱词一首道:

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鸣,敲门都不应,倚仗听江声

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,夜阑风静毅纹平,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第二天,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,写了这首告别词,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。这

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,他大惊,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。他立

刻出去,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,鼾声如雷,仍在酣睡。这谣也传到了京都,

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。(P.195)

 

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,幸福都是一种秘密。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

的本性,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,便不是难事了。

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,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,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,他不管身在何处,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,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,而使之长留人间(宋译:这位慷慨的天才对世人的贡献远超过他从世上收取的一切,他到处捕捉诗意的片刻,化为永恒。),在这方面,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。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,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,或是官方的监禁。他享受这种生活时,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。一首词《赤壁怀古》,调寄《浪淘沙》,也以《大江东去》著称;两篇月夜泛舟的《前后赤壁赋》;一篇《承天寺夜游》。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,仇家因羡生妒,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。(P.196)

 

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

我看还是忘记这种无益的

追求,回到单纯有节制的生活上来吧,要有足够的工作,足够的休息,最主要的还

是无忧无虑,避免心情上的紧张激动。换句话说,人只要遵从一般常理就好。苏东

坡表现他那合乎情理的简单生活原理,只用下列他从古书上摘取下来的四条规则。

有一张某向他请求长寿良方,他就写出下列的四句话:

一、无事以当贵。

二、早寝以当富。

三、安步以当车。

四、晚食以当向。

夫已饥而食,蔬食有过于八珍。而既饱之余,虽刍豢满前,惟恐其不持弃也。

若此可谓善处穷矣,然而与道则未也。安步自佚,晚食为美;安以当车与肉哉。车

与肉犹存于胸中,是以有此言也。

我最喜爱苏东坡给李尚的一封信,以常情的看法论节制与单纯。他说:

仆行年五十,始知作活。大要是悭尔,而文以美名,谓之“俭素”。然吾侪(chai,同辈)为之则不类俗人,真可谓淡而有味者。不戢不难,受福不那,何窥之有,每加节俭,亦是惜福延寿之道。此似鄙吝,且出之左右,住京师尤宜用此策。一笑。(P.213)

 

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

事实上,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,论幸福,并没有多大不同。

高职显位的荣耀,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,才值得羡慕。一般的道理是,

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,人家才找他去担任,人要求取某职位时,那个职位往往不

需要他。一旦官瘾过足之后,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(宋译“通常不想作官的人为当局一心争取,想作官的人却又不够格。一旦‘官愿’满足了,做大官的乐趣不见得胜过成功的铁匠。”见P.231)。苏东坡在论“乐与苦”的一篇短文里,即表示此种看法:

 

“乐事可慕,苦事可畏,皆是未至时心尔。及苦乐既至,以身履之,求畏慕者

初不可得,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?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尔。此四者犹有仿佛也。

如此推究,不免是病,且以此病对治彼病,彼此相磨安得乐处。当以至理语君,今

则不可。元佑三年八月五日书”(P.231)   注:此段断句、文字等,两译有异。

 

第二十章 国画

    说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画,这种解释真是再容易不过。中国书法的问题和抽象

画的问题,确是相似。在评论中国书法时,评论者完全不顾中国字的含义,而根本

上就看做一种抽象的组合。说中国字是抽象画,只因为不像普通画那样描写具象的

物体。中国字由线条和线条构成的偏旁所组成,具有无限的变化,而艺术原理则要

求这些字之排列成行,必须排列的美妙,必须与同一行或其他行的字配合洽当。因

为中国字由最复杂的成分所组成,所以呈现出构图的各种问题,包括轴线、轮廓、

组织、对比、平衡、比例等项,尤其重视整体的统一。

 

    艺术上所有的问题,都是节奏的问题,不管是绘画、雕刻、音乐,只要美是运

动,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。甚至在建筑,一个哥德的教堂向高处仰望、一

座桥梁横跨、一个监狱沉思。从美学上看,甚至可以论人品而说“猛冲”、“疾扫”、“狂暴”,这都是节奏概念。在中国艺术里,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。中

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,他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,而是在头脑里追随着书家走,

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,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,仿佛他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。

因此探索这种抽象画的路子,自然不同于西洋抽象画。其基本的理论是“美是运动”

(“美感便是律动感”),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上至高无上的原理的,就是这种节奏

的基本概念。

 

    这个运动上的节奏美的概念,改变了所有艺术家对线条、质量、表面、材料的

看法。因为,倘若美是动态而非静态的,所有平直的线条和表面,像工程蓝图的东

西自然都不属于艺术的范围,而人必须寻求,举例说,树枝的折线与不平直的线条,

因为只有弯曲与转折线才能暗示生命与运动;只要笔的压下,微顿,疾行,偶尔的

飞白泼溅,能细心并有意保存于纸上,则不难看出此种不平直的线条的生命力和运

动感。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里,当力戒平直线条,除非另有必要,比如描画桌子的边

缘,不得不直,这是基本的原则。结构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了。倘若那些线面是僵直

死板的话,中国艺术家是不能满足于此种静态的安排与线和面的对比的。从此以后

要重视力量充沛的线条笔划,这便说明中国绘画技巧和其它形式的绘画之间的差异。

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,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。自然中的线条永远是暗示运动,且其变化丰富无限。在灵提这种狗的平滑身上,天生是为了快速奔驰的,自有一种美;而在爱尔兰小型猎犬的多毛而粗短的线条上,则另有一种美。我们可以欣赏幼鹿的轻巧灵活,同时也爱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量。鹿的身体美,不仅在其调和的轮廓,也因为暗示了跳跃的运动;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暗示突然的攫取与猛扑,并且此种猛扑攫取跳跃的功能,才赋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。谈到这类节奏之美,我们可以爱慕大象庞大笨重而不易控制的形状,蛇的婉蜒蠕动的紧张状态,甚至长颈鹿瘦高细长的拙笨动作。所以可以说,大自然的节奏永远是含有功能作用的,因为其线条轮廓都是生长发展的结果,而且各有其用途。由于大自然这些丰富节奏,才磨练出我们欣赏的眼光。中国书法家想在笔下运动上所模仿的,就正是这些自然的节奏律动,而也非中国感受力极为灵敏的毛笔不为功。有的笔划坚定而圆满,暗示狮子蹄爪的巨大力量,有的笔划暗示马腿的强壮有力、骨节磷峋。有的点划要暗示清爽整洁,字也有方正的肩膊腰肢和支架,像端正的女人,正如中国艺术批评家所说如“美人头上戴鲜花”。有的模仿枯藤的美姿,藤的末端稳定而微微向上弯曲,复点缀以一些嫩芽小叶以求平衡对衬。千万不可忘的是,那条枯干的垂藤的平衡,是自然而完美的,因为其末端弯曲的形状与角度,全与此长藤的重量、茎的支持力、在这边或那边残余的叶子的重量为依归的。

 

    苏东坡说,他的友人文与可习书甚久而不见成功,后来一人独行山径,见二蛇

相斗。他从相争斗的两条蛇身上的律动,获取了灵感,把蛇身上那种矫健动作吸取

于笔划之中。另一个书法家是在看见樵夫与一村姑相遇于山间小径上时,悟出了节

奏的秘诀。因为当时樵夫与村姑都要让路给对方,二人当时都犹疑不定,不知谁该

站稳让对方过去。那二人一时的前后的闪躲,产生了一种紧张动作和相反的动作,

据说这种紧张动作使他生平第一次悟出了书法艺术的原理。

 

    运用在绘画上,线条的杂乱而又和谐的律动,就产生了可概括称之为中国艺术

的印象派,这一派艺术家所关注的只是记下他头脑里的印象,用一种明确的律动美

表现,而不是以将眼前的景物描绘下来为满足。结构越单纯,表现律动美越容易。

因此苏东坡才集中表现律动美在几枝竹子上或是几块粗旷的岩石上,而这样表现出

来的景物也就成为内容很充分很丰富的图画了。画上表现出的律动美,本身即要求

削除所有与此统一概念毫不相干的景物。要看极端印象主义艺术极端的例子,在八

大山人的一只鸡和一条鱼上,或是石涛的果园上,都很容易看出来。不管画的是鱼、

是鸡、是鸟,八大山人的艺术可以看做是用最少的线条、最少的墨,表现最多的内

容的艺术。八大山人完成他的一条鱼、一匹马,或是一张画像,为时不过数分钟,

用墨不过迅速的寥寥几笔。他不是画好,就是画坏;若是画坏,便将纸揉烂成团,

扔到废纸篓中去,重新再画。

 

    惜墨如金,就说明了中国画纯出自然。但是惜墨如金与高度集中在主体景物上,

也产生了别的结果。苏东坡的几枝竹枝竹叶,后面一月当天,依稀可见,创造出两

种效果。第一,因为没有其它不相干的景物,故能刺激观赏者的想象;第二,那幅

画暗示那几片竹叶,在月夜安然静止也好,在风雨中猛力摇摆也好,在其表现出来

的单纯律动美上,是令人百观不厌的。画几竿竹、一条曲线、几块粗旷的岩石的动

机,就和写几行字的动机一样。一旦心清表现出来,印象留在纸上了,艺术家便感

到满足,感到快乐。他于是能把同样的满足与快乐给与观赏的人。

 

    所以这—派文人画也叫做写意,也就是印象主义。“意”字甚难译成英文,大

致就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,若在英文里找个字代替,恐怕要用 Intention(意图),

Concentlon(概念) ,imPression(印象)或 Mood(心境)。若指这一派绘画用

C0nceptivism(概念主义),则无不可,因为这个字的重点是统一的概念,正是艺

术家所要描绘的唯一形象。

 

    艺术的中心问题,不论古今中外,完全相同。印象主义,简言之,就是对照相

般的精确的反叛,而主张将艺术家主观印象表达出来,做为艺术上的新目标。苏东

坡用两行诗充分表达这种反叛精神。他说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”在评论

一个年轻写意派画家宋子房时,苏东坡说:“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,取其意气所到。

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、槽杨刍袜,无一点俊发,看数尺便倦。汉杰(宋子房

号)真士人画也。”

 

    宋代画家又向前迈了一步,在一张画里,不但要表现作者的印象或概念,也要

表现内在的肌理。简直来说,宋代画家要画的是精神,而不是外在。宋代哲学的派

别叫做理学。在佛教的形而上学的影响之下,儒家把注意力从政治的规矩形式和社

会撤离,转而沉潜到心和宇宙方面去。藉助于印度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,他们开

始谈论这个“理”字,粗略说,就是自然与人性里的“理由”,或“自然的法则”,

或“万物的内在精神”。宋儒困于中国人对抽象的形而上学无能力或无爱好,他们

在把“理”当做“自然律”的研究上,所入不深。但是他们却完全相信在万物的外

形后面,有一种无处无之的力量,或是精神,或是“理”;自然本身,是精神,是

活泼泼的,而画家应当在画里把握万物此种无以名之的内在精神。所以画家在画秋

天的树林时,不应当以描绘树叶丰富的颜色为目的,而是要捕捉那不可见的“秋意”

或“秋思”,换句话说,要使人觉得要披上一件夹大衣出去吸那干爽清凉的空气,

似乎在大自然季节的蜕变中,看得出渐渐阴盛阳衰了。苏东坡在教儿子作诗时,要

他把花的个别性表现出来,使人对一行写牡丹的诗,不致误认是写紫丁香或梅花。

牡丹的特质是丰盈华丽,梅花则秀逸脱俗。那种特质的把握,则有赖于画家的眼睛

与诗人的想象。要画鱼,则艺术家必须了解鱼的本性,但是为达到此目的,画家必

须运用其直觉的想象,在心神上,与鱼同在水中游,体会鱼对水流与风暴,光亮与

食物的反应。只有懂得鲑鱼在急流激湍中跳跃时的快乐,并知道那对鱼是多么富有

刺激性,一个画家才应当画鲑鱼。否则,他最好不要动手,不然他画的鱼鳞、鱼鳍、

鱼眼多么精确,那张画仍是死的。

 

画家必须注意观察细节。苏东坡一次记载一件好笑的事:四川省有一个绘画收藏家,在他收藏的一百多幅名画中、他最珍惜戴嵩画的斗牛图。一天,这个收藏家在院子里晒画,一个牧童赶巧在此经过;他向那幅画看了一下儿,摇头大笑。人问他何故发笑,牧童回答说:“牛相斗时,牛尾巴一定紧夹在后腿中间,这张画上牛尾巴却直立在后面!”

 

苏东坡也看不起名花鸟画家黄签,因为他对鸟的习惯观察错误。但是只凭观察

与精确,并不能产生真艺术。画家必须运用直觉的洞察力,等于是对大自然中的鸟

兽有一种物我胞与的喜悦。也许要真懂苏东坡描绘万物的内在肌理之时,他所努力

以求的是什么,最好看他画的一幅仙鹤图上的题诗。他说,仙鹤立在沮洳之地看见

有人走近,甚至仙鹤连一根羽毛还未曾动,已先有飞走之意,但是四周无人之时,

仙鹤完全是一副幽闲轻松的神气。这就是苏东坡想表现的仙鹤内在精神。

 

在进一步论到画的内在精神而非外在形体时,苏东坡说:

    余尝论画,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;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,虽无常形,而有常理。常形之失,人皆知之;常理之不当,虽晓画者有不知。故凡可以欺世取名者,必记(宋译为“寄”)于无常形者也。虽然常形之失,止于所失,而不能病其全;若常理之不当,则举废之矣。以其形之无常,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。世之工人,或能曲尽其形,而至于其理,非高人逸士不能辨。与可之于竹石枯木,真可谓得其理者矣。如是而生,如是而死,如是而挛拳瘠蹙,如是而条达遂茂。根茎节叶、牙角脉缕,千变万化,未(宋译为“末”)始相袭,而各当其处,合于天造,厌于人意。盖达士之所寓也……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,然后知余言之不妄。

 

所有绘画都是一种哲学不自觉的反映。中国画不知不觉中表示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,而人只不啻沧海之一粟,浮光泡影而已。由此观之,所谓中国的印象派绘画,不论是一竿修竹,一堆盘根,或深山烟雨,或江上雪景,都是爱好自然的表现。画家与画中景物之完全融而为一的道理,解释得最为清楚的莫如苏东坡在朋友家墙壁上自题竹石的那首诗:

空肠得酒芒角出,肝肺搓牙生竹石。

森然欲作不可留,写向君家雪色壁。

(P.242-248)

 

宋碧云版本《原序》 简体版

  

  

  原 序

  ——林语堂

  

   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,只是想写罢了。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。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,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,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,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。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,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,就算做不到,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。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、有创意、有正义感、旷达任性、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,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,我觉得很快乐,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。

  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。世上有一个苏东坡,却不可能有第二个。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。由一个多才多艺、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,这倒不难。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,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,一个百姓的朋友,一个大文豪,大书法家,创新的画家,造酒试验家,一个工程师,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,一位瑜珈修行者,佛教徒,巨儒政治家,一个皇帝的秘书,酒仙,厚道的法官,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,一个月夜徘徊者,一个诗人,一个小丑。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。一提到苏东坡,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,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。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、变化感和幽默感,智能优异,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——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。不可否认的,这种混合十分罕见,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。这里就有一位!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,完全忠实。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;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,全凭本能,鲁莽冲动,正象他所谓的“春鸟秋虫声”,也可以比为“猿吟鹤唳本无意,不知下有行人行”。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,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。没有心计,没有目标,他一路唱歌、作文、评论,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,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。就因为这样,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,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,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。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,有时候顽皮,有时候庄重,随场合而定,但却永远真挚、诚恳、不自欺欺人。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,只是爱写。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,只因为他写得好美、好丰富,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。

  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,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,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,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。苏东坡有魅力。正如女人的风情、花朵的美丽与芬芳,容易感受,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。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,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——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,还是该阻止他,免得他受伤害。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,谁也挡不了,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,顺其自然,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,不再谈笑为止。他挥动笔尖,犹如挥动一个玩具。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,顽皮或严肃——非常严肃,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、愉快、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。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。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,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“如蝇在食,吐之乃已”。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,就说那“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、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”。

   他对朋友和敌人都乱开玩笑。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仪式中,他当着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学家,措辞伤了对方,日后为此尝到不少苦果。但是别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能对事情生气,却无法恨别人。他恨罪恶,对作恶的人倒不感兴趣,只是不喜欢而已。怨恨是无能的表现,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,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。大体说来,我们得到一个印象,他一生嬉游歌唱,自得其乐,悲哀和不幸降临,他总是微笑接受。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,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,原因也在此。

  这是一个诗人、画家、百姓之友的故事。他感觉强烈,思想清晰,文笔优美,行动勇敢,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。他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利益,对同胞的福祉倒非常关心。他仁慈慷慨,老是省不下一文钱,却自觉和帝王一样富有。他固执,多嘴,妙语如珠,口没遮拦,光明磊落;多才多艺,好奇,有深度,好儿戏,态度浪漫,作品典雅,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,骨子里却是道教徒,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。他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,根本用不着忌妒;他太伟大,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。他单纯真挚,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;每当他套上一个官职的枷锁。他就自比为上鞍的野鹿。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,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,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,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。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,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,苏东坡却遭到贬官、逮捕,生活在屈辱中。

  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,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:

   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。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。”

   难怪他快快活活,无忧无惧,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。

  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。他在玄学方面是佛教徒,知道生命是另一样东西暂时的表现,是短暂躯壳中所藏的永恒的灵魂,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负担和不幸的理论——不见得。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。他的思想有印度风味,脾气却完全是中国人。由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,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,他心灵和感觉的坩埚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。人生最大的范畴只有“百年三万日”,但这已经够长了;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,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。他的肉身难免要死去,但是他来生会变成天空的星辰,地上的雨水,照耀、滋润、支持所有的生命。在这个大生命中,他只是不朽生机暂时显现的一粒小分子,他是哪一粒分子并不重要。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,他活得很快慰。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。

   本书不附加太多长注,不过书中的对话都有出处可查,而且尽可能引用原句,只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罢了。所有资料都来自中文书,注脚对大多数美国读者没有多大的用处。书目附表中可以找到概略的资料来源。为了避免读者弄不清中国名字,我将比较不重要的人名省略了,有时候只提姓氏。中国学者有四、五个名号,也有必要从头到尾只用一个。英译中国人名,我去掉恶劣的“hs”,改用“sh”,这样比较合理些。有些诗词我译成英文诗,有些牵涉太多掌故,译起来显得怪诞不诗意,不加长注又怕含意不清,只好改写成英文散文。

  

   (译注:中文版已“还原”成诗词)

  

  

  

  张振玉版本《原序》

  

  

  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,只是以此为乐而已。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,已经存在心中有年。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,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,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,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,就全置诸脑后了。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,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,而且,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,我旅居海外之时,也愿身边有他相伴。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,这样守正不阿,这样放任不羁,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,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,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。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,自然是一大乐事,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?

   

  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。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,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。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,一般而论,总是徒劳无功的。在一个多才多艺,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,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,倒是轻而易举。我们未尝不可说,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,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,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,是散文作家,是新派的画家,是伟大的书法家,是酿酒的实验者,是工程师,是假道学的反对派,是瑜伽术的修炼者,是佛教徒,是士大夫,是皇帝的秘书,是饮酒成瘾者,是心肠慈悲的法官,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,是月下的漫步者,是诗人,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。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。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,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,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。苏东坡的人品,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、广博、诙谐,有高度的智力,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——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,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,在苏东坡这些方面,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。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,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,不可数数见的。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!他保持天真淳朴,终身不渝。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,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;他的诗词文章,或一时即兴之作,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,都是自然流露,顺乎天性,刚猛激烈,正如他所说的“春鸟秋虫之声”;也未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:“猿吟鹤唳本无意,不知下有行人行。”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,但是他却光风霁月,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。他不忮不求,随时随地吟诗作赋,批评臧否,纯然表达心之所感,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,与自己有何利害,则一概置之度外了。因是之故,一直到今天,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,因为像他这一等人,总是关心世事,始终抗言直论,不稍隐讳的。他的作品之中,流露出他的本性,亦庄亦谐,生动而有力,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,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,完全发乎内心。他之写作,除去自得其乐外,别无理由,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,别无理由,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,那么遒健朴茂,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。

   

   一千年来,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,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,现在该说到第二项理由,其实这项理由,和第一项理由也无大差别,只是说法不同而已。那就是,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。就如魔力之在女人,美丽芬芳之在花朵,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。苏东坡主要的魔力,是熠煜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,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,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,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、保护他。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,非人力所能扼制,这股力量,由他呱呱落地开始,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,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,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。他挥动如椽之笔,如同儿戏一般。他能狂妄怪癖,也能庄重严肃,能轻松玩笑,也能郑重庄严,从他的笔端,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,有喜悦、有愉快、有梦幻的觉醒,有顺从的忍受。他享受宴饮、享受美酒,总是热诚而友善。他自称生性急躁,遇有不惬心意之事,便觉得“如蝇在食,吐之方快。”一次,他厌恶某诗人之诗,就直说那“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,食瘴死牛肉,醉饱后所发者也。”

   

   他开起玩笑来,不分敌友。有一次,在朝廷盛典中,在众大臣之前,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,用一个文词将他刺痛,他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。可是,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,苏东坡会因事发怒,但是他却不会恨人。他恨邪恶之事,对身为邪恶之人,他并不记挂心中。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。因为恨别人,是自己无能的表现,所以,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,因而也从不恨人。总之,我们所得的印象是,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,深得其乐,忧患来临,一笑置之。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,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,所爱慕的。

   

  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、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。他感受敏锐,思想透彻,写作优美,作为勇敢,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,也不因俗见而改变。他并不精于自谋。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。他对人亲切热情、慷慨厚道,虽不积存一文钱,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。他虽生性倔强、絮聒多言,但是富有捷才,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,过于心直日快;他多才多艺、好奇深思,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,处世接物,不拘泥于俗套,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;为父兄、为丈夫,以儒学为准绳,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,但愤世嫉俗,是非过于分明。以文才学术论,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,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,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,自然对人温和友善,对自己亦无损害,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,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;在为官职所羁绊时,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。处此乱世,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,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,是保民抗暴的勇士。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,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,苏东坡竟屡遭贬降,曾受逮捕,忍辱苟活。

   

   有一次,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,话说得最好,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:

   

   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。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。”

   

   所以,苏东坡过得快乐,无所畏惧,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,不无缘故。

   

  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,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。在玄学上,他是个佛教徒,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,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,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、是苦难的说法——他认为那不尽然。至于他自己本人,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。在玄学方面,他是印度教的思想,但是在气质上,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。从佛教的否定人生,儒家的正视人生,道家的简化人生,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,但是那已然够长了;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,人生的每一刹那,只要连绵不断,也就美好可喜了。他的肉体虽然会死,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,则可成为天空的星、地上的河,可以闪亮照明、可以滋润营养,因而维持众生万物。这一生,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,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,又何关乎重要?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、美好的,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。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。

   

   本书正文并未附有脚注,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,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,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,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。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。供参考之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。资料来源可查书后参考书目。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名复杂之苦恼,我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,有时只用姓而略其名。此外对人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,因为中国文人有四五个名字。原文中引用的诗,有的我译英诗,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,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,若不加冗长的注解,含义仍然晦涩难解,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。

   

   林语堂

  

 

 

本书翻译,时作时辍,综计前后,行将两年。译稿杀青,停笔静坐。偶望窗外,

树叶萧疏,已见秋意。回忆童年,读书燕市,长巷深宅,树老花繁,四季皆美,秋

天为最。今日寄迹海隅,又喜秋光如故,人健如仙。名著译毕,顿感松快,得失工

拙,不计也。于此附记一片喜悦心境。

张振王于台北复旦桥燕庐

读《苏东坡传》摘录(段落后所注页码为远景版宋碧云译《苏东坡传》,以为对照。以下文字为张振王译作)

苏东坡业已去世,有关时政的感情冲动的争斗风暴也已过去,南宋的高宗皇帝

坐在新都杭州,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,尤其是他那有关国事的文章,越读越敬佩

他谋国之忠,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。为了追念苏东坡,把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赐

封高官。所有这些举动,都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。到孝宗乾道六年,

赐他谥号文忠公,又赠太师官阶。皇帝对他的天才写照,至今仍不失为最好的赞词。

到今天,各种版本的苏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,都印有皇帝的圣旨,和皇帝钦赐的序

言。兹将封他为大师之位的那道圣旨转录于后:

 

敕。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,探微言于六籍之中。将兴起于斯文,爱缅怀于故老。

虽仪刑之莫睹,尚简策之可求。揭为儒者之宗,用锡帝师之宠。故礼部尚书端明殿

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,养其气以刚大,尊所闻而高明;博观载籍之传,几

海涵而地负;远追正始之作,殆玉振而金声;知言自况于孟轲,论事肯卑于陆挚。

方嘉佑全盛,当膺特起之招;至熙宁纷更,乃陈长治之策。叹异人之间出,惊谗口

之中伤。放浪岭海,而如在朝廷;斟酌古今,而若斡造化。不可夺者峣然之节,莫

之致者自然之名。经纶不究于生前,议论常公于身后。人传元佑之学,家有眉山之

书。朕三复遗编,久钦高躅。王佐之才可大用,恨不同时。君子之道阍而彰,是以

论世。谠九原之可作,庶千载以闻风。惟而英爽之灵,服我衮衣之命。可特赠太师。

馀如故。

 

由此观之,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,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,

始终坚定而不移,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。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

他名气的骨干,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。我不相信我们会从

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,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,也终归无用。孝宗赐予

《苏东坡集》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,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

华丽柔靡之作,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,不可动摇。(P.10)

 

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,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掩没,甚至历久而弥新,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“真纯”,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,真金之不怕火炼。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:“文章如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,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。”

 

可是,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“真纯”又为何物?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

表示的意见,最为清楚。他说作文章“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。但常行于所当

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。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孔子曰: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。又曰:

词达而已矣。夫言止于达意,则疑若不文,是大不然。求物之妙,如击风捕影,能

使是物了然于心者,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,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?是之谓词达。

词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矣。扬雄好为艰深之词,以文浅易之说。若正言之,则

人人知之矣,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。”在此为风格做解释,苏东坡很巧妙的描写了

他自己的为文之道,其行止如“行云流水”,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。

何时行,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。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,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

出来,表达得够好,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。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

物。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,则文章的简洁、自然、轻灵、飘逸,便能不求而

自至,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、自然、轻灵、飘逸,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。文章具

有此等特性,文章便不致于索然无味,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。(P.11)

 

不管怎么说,能使读者快乐,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。苏东坡最快乐就

是写作之时。一天,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:“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,心中

错综复杂之情思,我笔皆可畅达之。我自谓人生之乐,未有过于此者也。”苏东坡

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,亦复如此。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,

他就欢乐终日。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,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,必然是正

在看苏东坡的文章。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,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,

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。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

臣害怕,必使神宗在世一日,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,不能回朝。(P.12)

 

 

因为他经常必须在饭后当众做诗,通常他比别人写起来快,也写得好。他的思想比别人清新,类比典故也比别人用得恰当。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,一个歌妓走到他面前,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,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妓。立即吩咐她研墨,拿笔立即开头写道:

东坡四年黄州住,何事无言及李淇。

 

至此停下,接着与朋友说话。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

的起头,而且仅仅两句,全诗尚未完稿。东坡继续吃饭谈笑。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

完。东坡又拿起笔来,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:

 

却似西川杜工部,海棠虽好不吟诗。

 

此诗音韵谐和,犹如一粒小宝石,有轻灵自然之美。对李琪的恭维恰到好处,

因而使此一黄州歌妓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。中国诗的韵律很严,在用典故时需要高

度的技巧,在和别人的诗时,也要用同样的字,押同样的韵。不知何故、苏诗的韵,

总比别人的用韵自然,并且他的用典,经仔细看来,含义更深。在写散文时,他笔

力所及,至为广阔,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,至轻松曼妙叩人心弦的小品,无所不

能,各臻其妙。东坡之以大家称,不无故也。(P.13)

 

开封是中国首都大城,保有皇都的雄伟壮丽,财富之厚,人才之广,声色之美,

皆集于朝廷之上。城外有护城河围绕,河宽百尺,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,朱门白

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。有四条河自城中流过,大都是自西而东,其中最大者为

洋河,从安徽河南大平原而来的食粮,全在此河上运输。河上的水门夜间关闭。城

内大街通行,每隔百码,设有警卫。自城中流过的河道上,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桥相

通。最重要的一座桥在皇宫的前面,乃精心设计,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筑成。皇宫

位于城市之中央。南由玄德楼下面的一段石头和砖建的墙垣开始,皇宫的建筑则点

缀着龙凤花样的浮雕,上面是光亮闪烁的殿顶,是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建成的。宫

殿四周是大街,按照罗盘的四角起的街名。皇宫的西面为中书省和枢密院。在外城

的南部,朱雀门之外,有国子监和太庙。街上行人熙来攘往,官家的马车,牛车,

轿子——轿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——另外有由人拉的两轮车,可以说是现代东洋车

的原始型,这些车轿等在街上川流不息。坐着女人的牛车上,帘子都放了下来。

皇城有个特点,就是必须戴帽子,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,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。(P.36)

 

第六章  神、鬼、人

那年五月,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,遗有一子,年方六岁。苏洵对

东坡说:“汝妻嫁后随汝至今,未及见汝有成,共享安乐。汝当于汝母坟莹旁葬之。”

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,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,两首小词颇离奇凄艳,其令人

迷惘的音乐之美,可惜今日不能唱出了。其词如下: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

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断肠处,

明月夜,短松岗。

妻子死后,次年四月老父病逝,时为英宗治平三年(一O 六六)。苏洵已完成

了《太常因革礼》一百卷。自然如一般预料,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,经过迢迢的

旱路水路,把父亲和东坡妻子的灵枢运回四川眉州故里,在祖莹埋葬。朋友们纷纷

馈送葬仪。(P.65)

 

第十章   手足情深

兄弟二人,气质不同,形貌各异。子由高大,丰满的圆脸,两颊附近的松肉很

多,而东坡则健壮结实,骨肉匀停。由他的画像,我们不难判断,他大概是五尺七

八寸身高,脸大,颧骨高,前额高大,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,下巴端正,胡须长而

末端尖细。最能透露他特性的,就是他那敏感活动、强而有力的嘴唇。他的脸色红

润,热情洋溢,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。(P.118)

 

 

第十五章    东坡居士

理学家朱熹批评苏东坡出狱后写的两首诗,说其中没有克己与自新之意。那两首诗,如前所见,似乎还是以前老苏东坡的本色未改。问题是,他是否有意改过向善?他是否有意要三缄其口,国事有错误也绝不批评吗?对不太亲密的朋友,他是一个回答法;对最好的朋友,他是另一个回答法。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,他吐露了肺腑之言。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。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,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,苏东坡不以为然,写信回答他。信上说:“何乃耶?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。吾济虽老且穷,而道理贯心肝,忠义填骨髓,直须谈笑生死之际,若见仆困穷使相怜,则与不学道者,大不相远矣……虽怀坎憬于时,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,便忘躯为之,一切付与造物。非兄仆岂发此?看讫便火之。不知者以为垢病也。”(P.181)

 

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,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,坐落在山坡上。房子在顶上,共三间,俯见茅亭,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,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。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,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。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。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,那时才二十二岁,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,并与苏东坡论画。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(—一七0 )十月到的东坡,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。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,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,头戴黑帽,手持藤杖,倚石而坐。(P.184)

 

第十六章    赤壁赋

又一次夜游,他可把太守吓坏了。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,夜晚的天空极美,

他一时兴起,唱词一首道:

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鸣,敲门都不应,倚仗听江声

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,夜阑风静毅纹平,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第二天,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,写了这首告别词,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。这

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,他大惊,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。他立

刻出去,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,鼾声如雷,仍在酣睡。这谣也传到了京都,

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。(P.195)

 

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,幸福都是一种秘密。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

的本性,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,便不是难事了。

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,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,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,他不管身在何处,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,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,而使之长留人间(宋译:这位慷慨的天才对世人的贡献远超过他从世上收取的一切,他到处捕捉诗意的片刻,化为永恒。),在这方面,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。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,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,或是官方的监禁。他享受这种生活时,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。一首词《赤壁怀古》,调寄《浪淘沙》,也以《大江东去》著称;两篇月夜泛舟的《前后赤壁赋》;一篇《承天寺夜游》。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,仇家因羡生妒,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。(P.196)

 

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

我看还是忘记这种无益的

追求,回到单纯有节制的生活上来吧,要有足够的工作,足够的休息,最主要的还

是无忧无虑,避免心情上的紧张激动。换句话说,人只要遵从一般常理就好。苏东

坡表现他那合乎情理的简单生活原理,只用下列他从古书上摘取下来的四条规则。

有一张某向他请求长寿良方,他就写出下列的四句话:

一、无事以当贵。

二、早寝以当富。

三、安步以当车。

四、晚食以当向。

夫已饥而食,蔬食有过于八珍。而既饱之余,虽刍豢满前,惟恐其不持弃也。

若此可谓善处穷矣,然而与道则未也。安步自佚,晚食为美;安以当车与肉哉。车

与肉犹存于胸中,是以有此言也。

我最喜爱苏东坡给李尚的一封信,以常情的看法论节制与单纯。他说:

仆行年五十,始知作活。大要是悭尔,而文以美名,谓之“俭素”。然吾侪(chai,同辈)为之则不类俗人,真可谓淡而有味者。不戢不难,受福不那,何窥之有,每加节俭,亦是惜福延寿之道。此似鄙吝,且出之左右,住京师尤宜用此策。一笑。(P.213)

 

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

事实上,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,论幸福,并没有多大不同。

高职显位的荣耀,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,才值得羡慕。一般的道理是,

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,人家才找他去担任,人要求取某职位时,那个职位往往不

需要他。一旦官瘾过足之后,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(宋译“通常不想作官的人为当局一心争取,想作官的人却又不够格。一旦‘官愿’满足了,做大官的乐趣不见得胜过成功的铁匠。”见P.231)。苏东坡在论“乐与苦”的一篇短文里,即表示此种看法:

 

“乐事可慕,苦事可畏,皆是未至时心尔。及苦乐既至,以身履之,求畏慕者

初不可得,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?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尔。此四者犹有仿佛也。

如此推究,不免是病,且以此病对治彼病,彼此相磨安得乐处。当以至理语君,今

则不可。元佑三年八月五日书”(P.231)   注:此段断句、文字等,两译有异。

 

第二十章 国画

    说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画,这种解释真是再容易不过。中国书法的问题和抽象

画的问题,确是相似。在评论中国书法时,评论者完全不顾中国字的含义,而根本

上就看做一种抽象的组合。说中国字是抽象画,只因为不像普通画那样描写具象的

物体。中国字由线条和线条构成的偏旁所组成,具有无限的变化,而艺术原理则要

求这些字之排列成行,必须排列的美妙,必须与同一行或其他行的字配合洽当。因

为中国字由最复杂的成分所组成,所以呈现出构图的各种问题,包括轴线、轮廓、

组织、对比、平衡、比例等项,尤其重视整体的统一。

 

    艺术上所有的问题,都是节奏的问题,不管是绘画、雕刻、音乐,只要美是运

动,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。甚至在建筑,一个哥德的教堂向高处仰望、一

座桥梁横跨、一个监狱沉思。从美学上看,甚至可以论人品而说“猛冲”、“疾扫”、“狂暴”,这都是节奏概念。在中国艺术里,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。中

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,他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,而是在头脑里追随着书家走,

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,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,仿佛他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。

因此探索这种抽象画的路子,自然不同于西洋抽象画。其基本的理论是“美是运动”

(“美感便是律动感”),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上至高无上的原理的,就是这种节奏

的基本概念。

 

    这个运动上的节奏美的概念,改变了所有艺术家对线条、质量、表面、材料的

看法。因为,倘若美是动态而非静态的,所有平直的线条和表面,像工程蓝图的东

西自然都不属于艺术的范围,而人必须寻求,举例说,树枝的折线与不平直的线条,

因为只有弯曲与转折线才能暗示生命与运动;只要笔的压下,微顿,疾行,偶尔的

飞白泼溅,能细心并有意保存于纸上,则不难看出此种不平直的线条的生命力和运

动感。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里,当力戒平直线条,除非另有必要,比如描画桌子的边

缘,不得不直,这是基本的原则。结构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了。倘若那些线面是僵直

死板的话,中国艺术家是不能满足于此种静态的安排与线和面的对比的。从此以后

要重视力量充沛的线条笔划,这便说明中国绘画技巧和其它形式的绘画之间的差异。

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,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。自然中的线条永远是暗示运动,且其变化丰富无限。在灵提这种狗的平滑身上,天生是为了快速奔驰的,自有一种美;而在爱尔兰小型猎犬的多毛而粗短的线条上,则另有一种美。我们可以欣赏幼鹿的轻巧灵活,同时也爱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量。鹿的身体美,不仅在其调和的轮廓,也因为暗示了跳跃的运动;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暗示突然的攫取与猛扑,并且此种猛扑攫取跳跃的功能,才赋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。谈到这类节奏之美,我们可以爱慕大象庞大笨重而不易控制的形状,蛇的婉蜒蠕动的紧张状态,甚至长颈鹿瘦高细长的拙笨动作。所以可以说,大自然的节奏永远是含有功能作用的,因为其线条轮廓都是生长发展的结果,而且各有其用途。由于大自然这些丰富节奏,才磨练出我们欣赏的眼光。中国书法家想在笔下运动上所模仿的,就正是这些自然的节奏律动,而也非中国感受力极为灵敏的毛笔不为功。有的笔划坚定而圆满,暗示狮子蹄爪的巨大力量,有的笔划暗示马腿的强壮有力、骨节磷峋。有的点划要暗示清爽整洁,字也有方正的肩膊腰肢和支架,像端正的女人,正如中国艺术批评家所说如“美人头上戴鲜花”。有的模仿枯藤的美姿,藤的末端稳定而微微向上弯曲,复点缀以一些嫩芽小叶以求平衡对衬。千万不可忘的是,那条枯干的垂藤的平衡,是自然而完美的,因为其末端弯曲的形状与角度,全与此长藤的重量、茎的支持力、在这边或那边残余的叶子的重量为依归的。

 

    苏东坡说,他的友人文与可习书甚久而不见成功,后来一人独行山径,见二蛇

相斗。他从相争斗的两条蛇身上的律动,获取了灵感,把蛇身上那种矫健动作吸取

于笔划之中。另一个书法家是在看见樵夫与一村姑相遇于山间小径上时,悟出了节

奏的秘诀。因为当时樵夫与村姑都要让路给对方,二人当时都犹疑不定,不知谁该

站稳让对方过去。那二人一时的前后的闪躲,产生了一种紧张动作和相反的动作,

据说这种紧张动作使他生平第一次悟出了书法艺术的原理。

 

    运用在绘画上,线条的杂乱而又和谐的律动,就产生了可概括称之为中国艺术

的印象派,这一派艺术家所关注的只是记下他头脑里的印象,用一种明确的律动美

表现,而不是以将眼前的景物描绘下来为满足。结构越单纯,表现律动美越容易。

因此苏东坡才集中表现律动美在几枝竹子上或是几块粗旷的岩石上,而这样表现出

来的景物也就成为内容很充分很丰富的图画了。画上表现出的律动美,本身即要求

削除所有与此统一概念毫不相干的景物。要看极端印象主义艺术极端的例子,在八

大山人的一只鸡和一条鱼上,或是石涛的果园上,都很容易看出来。不管画的是鱼、

是鸡、是鸟,八大山人的艺术可以看做是用最少的线条、最少的墨,表现最多的内

容的艺术。八大山人完成他的一条鱼、一匹马,或是一张画像,为时不过数分钟,

用墨不过迅速的寥寥几笔。他不是画好,就是画坏;若是画坏,便将纸揉烂成团,

扔到废纸篓中去,重新再画。

 

    惜墨如金,就说明了中国画纯出自然。但是惜墨如金与高度集中在主体景物上,

也产生了别的结果。苏东坡的几枝竹枝竹叶,后面一月当天,依稀可见,创造出两

种效果。第一,因为没有其它不相干的景物,故能刺激观赏者的想象;第二,那幅

画暗示那几片竹叶,在月夜安然静止也好,在风雨中猛力摇摆也好,在其表现出来

的单纯律动美上,是令人百观不厌的。画几竿竹、一条曲线、几块粗旷的岩石的动

机,就和写几行字的动机一样。一旦心清表现出来,印象留在纸上了,艺术家便感

到满足,感到快乐。他于是能把同样的满足与快乐给与观赏的人。

 

    所以这—派文人画也叫做写意,也就是印象主义。“意”字甚难译成英文,大

致就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,若在英文里找个字代替,恐怕要用 Intention(意图),

Concentlon(概念) ,imPression(印象)或 Mood(心境)。若指这一派绘画用

C0nceptivism(概念主义),则无不可,因为这个字的重点是统一的概念,正是艺

术家所要描绘的唯一形象。

 

    艺术的中心问题,不论古今中外,完全相同。印象主义,简言之,就是对照相

般的精确的反叛,而主张将艺术家主观印象表达出来,做为艺术上的新目标。苏东

坡用两行诗充分表达这种反叛精神。他说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”在评论

一个年轻写意派画家宋子房时,苏东坡说:“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,取其意气所到。

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、槽杨刍袜,无一点俊发,看数尺便倦。汉杰(宋子房

号)真士人画也。”

 

    宋代画家又向前迈了一步,在一张画里,不但要表现作者的印象或概念,也要

表现内在的肌理。简直来说,宋代画家要画的是精神,而不是外在。宋代哲学的派

别叫做理学。在佛教的形而上学的影响之下,儒家把注意力从政治的规矩形式和社

会撤离,转而沉潜到心和宇宙方面去。藉助于印度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,他们开

始谈论这个“理”字,粗略说,就是自然与人性里的“理由”,或“自然的法则”,

或“万物的内在精神”。宋儒困于中国人对抽象的形而上学无能力或无爱好,他们

在把“理”当做“自然律”的研究上,所入不深。但是他们却完全相信在万物的外

形后面,有一种无处无之的力量,或是精神,或是“理”;自然本身,是精神,是

活泼泼的,而画家应当在画里把握万物此种无以名之的内在精神。所以画家在画秋

天的树林时,不应当以描绘树叶丰富的颜色为目的,而是要捕捉那不可见的“秋意”

或“秋思”,换句话说,要使人觉得要披上一件夹大衣出去吸那干爽清凉的空气,

似乎在大自然季节的蜕变中,看得出渐渐阴盛阳衰了。苏东坡在教儿子作诗时,要

他把花的个别性表现出来,使人对一行写牡丹的诗,不致误认是写紫丁香或梅花。

牡丹的特质是丰盈华丽,梅花则秀逸脱俗。那种特质的把握,则有赖于画家的眼睛

与诗人的想象。要画鱼,则艺术家必须了解鱼的本性,但是为达到此目的,画家必

须运用其直觉的想象,在心神上,与鱼同在水中游,体会鱼对水流与风暴,光亮与

食物的反应。只有懂得鲑鱼在急流激湍中跳跃时的快乐,并知道那对鱼是多么富有

刺激性,一个画家才应当画鲑鱼。否则,他最好不要动手,不然他画的鱼鳞、鱼鳍、

鱼眼多么精确,那张画仍是死的。

 

画家必须注意观察细节。苏东坡一次记载一件好笑的事:四川省有一个绘画收藏家,在他收藏的一百多幅名画中、他最珍惜戴嵩画的斗牛图。一天,这个收藏家在院子里晒画,一个牧童赶巧在此经过;他向那幅画看了一下儿,摇头大笑。人问他何故发笑,牧童回答说:“牛相斗时,牛尾巴一定紧夹在后腿中间,这张画上牛尾巴却直立在后面!”

 

苏东坡也看不起名花鸟画家黄签,因为他对鸟的习惯观察错误。但是只凭观察

与精确,并不能产生真艺术。画家必须运用直觉的洞察力,等于是对大自然中的鸟

兽有一种物我胞与的喜悦。也许要真懂苏东坡描绘万物的内在肌理之时,他所努力

以求的是什么,最好看他画的一幅仙鹤图上的题诗。他说,仙鹤立在沮洳之地看见

有人走近,甚至仙鹤连一根羽毛还未曾动,已先有飞走之意,但是四周无人之时,

仙鹤完全是一副幽闲轻松的神气。这就是苏东坡想表现的仙鹤内在精神。

 

在进一步论到画的内在精神而非外在形体时,苏东坡说:

    余尝论画,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;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,虽无常形,而有常理。常形之失,人皆知之;常理之不当,虽晓画者有不知。故凡可以欺世取名者,必记(宋译为“寄”)于无常形者也。虽然常形之失,止于所失,而不能病其全;若常理之不当,则举废之矣。以其形之无常,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。世之工人,或能曲尽其形,而至于其理,非高人逸士不能辨。与可之于竹石枯木,真可谓得其理者矣。如是而生,如是而死,如是而挛拳瘠蹙,如是而条达遂茂。根茎节叶、牙角脉缕,千变万化,未(宋译为“末”)始相袭,而各当其处,合于天造,厌于人意。盖达士之所寓也……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,然后知余言之不妄。

 

所有绘画都是一种哲学不自觉的反映。中国画不知不觉中表示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,而人只不啻沧海之一粟,浮光泡影而已。由此观之,所谓中国的印象派绘画,不论是一竿修竹,一堆盘根,或深山烟雨,或江上雪景,都是爱好自然的表现。画家与画中景物之完全融而为一的道理,解释得最为清楚的莫如苏东坡在朋友家墙壁上自题竹石的那首诗:

空肠得酒芒角出,肝肺搓牙生竹石。

森然欲作不可留,写向君家雪色壁。

(P.242-248)

 

宋碧云版本《原序》 简体版

  

  

  原 序

  ——林语堂

  

   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,只是想写罢了。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。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,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,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,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。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,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,就算做不到,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。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、有创意、有正义感、旷达任性、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,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。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,我觉得很快乐,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。

  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。世上有一个苏东坡,却不可能有第二个。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。由一个多才多艺、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,这倒不难。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,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,一个百姓的朋友,一个大文豪,大书法家,创新的画家,造酒试验家,一个工程师,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,一位瑜珈修行者,佛教徒,巨儒政治家,一个皇帝的秘书,酒仙,厚道的法官,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,一个月夜徘徊者,一个诗人,一个小丑。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。一提到苏东坡,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,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。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、变化感和幽默感,智能优异,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——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。不可否认的,这种混合十分罕见,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。这里就有一位!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,完全忠实。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;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,全凭本能,鲁莽冲动,正象他所谓的“春鸟秋虫声”,也可以比为“猿吟鹤唳本无意,不知下有行人行”。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,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。没有心计,没有目标,他一路唱歌、作文、评论,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,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。就因为这样,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,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,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。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,有时候顽皮,有时候庄重,随场合而定,但却永远真挚、诚恳、不自欺欺人。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,只是爱写。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,只因为他写得好美、好丰富,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。

  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,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,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,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。苏东坡有魅力。正如女人的风情、花朵的美丽与芬芳,容易感受,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份。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,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——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,还是该阻止他,免得他受伤害。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,谁也挡不了,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,顺其自然,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,不再谈笑为止。他挥动笔尖,犹如挥动一个玩具。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,顽皮或严肃——非常严肃,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、愉快、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。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。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,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“如蝇在食,吐之乃已”。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,就说那“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、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”。

   他对朋友和敌人都乱开玩笑。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仪式中,他当着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学家,措辞伤了对方,日后为此尝到不少苦果。但是别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能对事情生气,却无法恨别人。他恨罪恶,对作恶的人倒不感兴趣,只是不喜欢而已。怨恨是无能的表现,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,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。大体说来,我们得到一个印象,他一生嬉游歌唱,自得其乐,悲哀和不幸降临,他总是微笑接受。拙作要描写的就是这种风情,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,原因也在此。

  这是一个诗人、画家、百姓之友的故事。他感觉强烈,思想清晰,文笔优美,行动勇敢,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。他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利益,对同胞的福祉倒非常关心。他仁慈慷慨,老是省不下一文钱,却自觉和帝王一样富有。他固执,多嘴,妙语如珠,口没遮拦,光明磊落;多才多艺,好奇,有深度,好儿戏,态度浪漫,作品典雅,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,骨子里却是道教徒,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。他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,根本用不着忌妒;他太伟大,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。他单纯真挚,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;每当他套上一个官职的枷锁。他就自比为上鞍的野鹿。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,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,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,反压迫人民眼中的斗士。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,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,苏东坡却遭到贬官、逮捕,生活在屈辱中。

  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,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:

   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。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。”

   难怪他快快活活,无忧无惧,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。

  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。他在玄学方面是佛教徒,知道生命是另一样东西暂时的表现,是短暂躯壳中所藏的永恒的灵魂,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负担和不幸的理论——不见得。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。他的思想有印度风味,脾气却完全是中国人。由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,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,他心灵和感觉的坩埚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。人生最大的范畴只有“百年三万日”,但这已经够长了;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,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。他的肉身难免要死去,但是他来生会变成天空的星辰,地上的雨水,照耀、滋润、支持所有的生命。在这个大生命中,他只是不朽生机暂时显现的一粒小分子,他是哪一粒分子并不重要。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,他活得很快慰。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。

   本书不附加太多长注,不过书中的对话都有出处可查,而且尽可能引用原句,只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罢了。所有资料都来自中文书,注脚对大多数美国读者没有多大的用处。书目附表中可以找到概略的资料来源。为了避免读者弄不清中国名字,我将比较不重要的人名省略了,有时候只提姓氏。中国学者有四、五个名号,也有必要从头到尾只用一个。英译中国人名,我去掉恶劣的“hs”,改用“sh”,这样比较合理些。有些诗词我译成英文诗,有些牵涉太多掌故,译起来显得怪诞不诗意,不加长注又怕含意不清,只好改写成英文散文。

  

   (译注:中文版已“还原”成诗词)

  

  

  

  张振玉版本《原序》

  

  

  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,只是以此为乐而已。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,已经存在心中有年。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,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,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,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,就全置诸脑后了。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,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,而且,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,我旅居海外之时,也愿身边有他相伴。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,这样守正不阿,这样放任不羁,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,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,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。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,自然是一大乐事,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?

   

  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。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,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。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,一般而论,总是徒劳无功的。在一个多才多艺,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,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,倒是轻而易举。我们未尝不可说,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,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,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,是散文作家,是新派的画家,是伟大的书法家,是酿酒的实验者,是工程师,是假道学的反对派,是瑜伽术的修炼者,是佛教徒,是士大夫,是皇帝的秘书,是饮酒成瘾者,是心肠慈悲的法官,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,是月下的漫步者,是诗人,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。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。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,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,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。苏东坡的人品,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、广博、诙谐,有高度的智力,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——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,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,在苏东坡这些方面,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。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,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,不可数数见的。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!他保持天真淳朴,终身不渝。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,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;他的诗词文章,或一时即兴之作,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,都是自然流露,顺乎天性,刚猛激烈,正如他所说的“春鸟秋虫之声”;也未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:“猿吟鹤唳本无意,不知下有行人行。”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,但是他却光风霁月,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。他不忮不求,随时随地吟诗作赋,批评臧否,纯然表达心之所感,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,与自己有何利害,则一概置之度外了。因是之故,一直到今天,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,因为像他这一等人,总是关心世事,始终抗言直论,不稍隐讳的。他的作品之中,流露出他的本性,亦庄亦谐,生动而有力,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,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,完全发乎内心。他之写作,除去自得其乐外,别无理由,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,别无理由,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,那么遒健朴茂,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。

   

   一千年来,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,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,现在该说到第二项理由,其实这项理由,和第一项理由也无大差别,只是说法不同而已。那就是,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。就如魔力之在女人,美丽芬芳之在花朵,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。苏东坡主要的魔力,是熠煜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,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,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,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、保护他。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,非人力所能扼制,这股力量,由他呱呱落地开始,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,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,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。他挥动如椽之笔,如同儿戏一般。他能狂妄怪癖,也能庄重严肃,能轻松玩笑,也能郑重庄严,从他的笔端,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,有喜悦、有愉快、有梦幻的觉醒,有顺从的忍受。他享受宴饮、享受美酒,总是热诚而友善。他自称生性急躁,遇有不惬心意之事,便觉得“如蝇在食,吐之方快。”一次,他厌恶某诗人之诗,就直说那“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,食瘴死牛肉,醉饱后所发者也。”

   

   他开起玩笑来,不分敌友。有一次,在朝廷盛典中,在众大臣之前,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,用一个文词将他刺痛,他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。可是,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,苏东坡会因事发怒,但是他却不会恨人。他恨邪恶之事,对身为邪恶之人,他并不记挂心中。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。因为恨别人,是自己无能的表现,所以,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,因而也从不恨人。总之,我们所得的印象是,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,深得其乐,忧患来临,一笑置之。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,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,所爱慕的。

   

  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、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。他感受敏锐,思想透彻,写作优美,作为勇敢,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,也不因俗见而改变。他并不精于自谋。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。他对人亲切热情、慷慨厚道,虽不积存一文钱,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。他虽生性倔强、絮聒多言,但是富有捷才,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,过于心直日快;他多才多艺、好奇深思,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,处世接物,不拘泥于俗套,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;为父兄、为丈夫,以儒学为准绳,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,但愤世嫉俗,是非过于分明。以文才学术论,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,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,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,自然对人温和友善,对自己亦无损害,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,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;在为官职所羁绊时,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。处此乱世,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,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,是保民抗暴的勇士。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,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,苏东坡竟屡遭贬降,曾受逮捕,忍辱苟活。

   

   有一次,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,话说得最好,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:

   

   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。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。”

   

   所以,苏东坡过得快乐,无所畏惧,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,不无缘故。

   

  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,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。在玄学上,他是个佛教徒,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,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,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、是苦难的说法——他认为那不尽然。至于他自己本人,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。在玄学方面,他是印度教的思想,但是在气质上,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。从佛教的否定人生,儒家的正视人生,道家的简化人生,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,但是那已然够长了;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,人生的每一刹那,只要连绵不断,也就美好可喜了。他的肉体虽然会死,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,则可成为天空的星、地上的河,可以闪亮照明、可以滋润营养,因而维持众生万物。这一生,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,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,又何关乎重要?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、美好的,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。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。

   

   本书正文并未附有脚注,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,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,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,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。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。供参考之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。资料来源可查书后参考书目。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名复杂之苦恼,我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,有时只用姓而略其名。此外对人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,因为中国文人有四五个名字。原文中引用的诗,有的我译英诗,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,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,若不加冗长的注解,含义仍然晦涩难解,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。

   

   林语堂

  

 

 

本书翻译,时作时辍,综计前后,行将两年。译稿杀青,停笔静坐。偶望窗外,

树叶萧疏,已见秋意。回忆童年,读书燕市,长巷深宅,树老花繁,四季皆美,秋

天为最。今日寄迹海隅,又喜秋光如故,人健如仙。名著译毕,顿感松快,得失工

拙,不计也。于此附记一片喜悦心境。

张振王于台北复旦桥燕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