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“三转一响与大上海文化展”有感最近,慕名前往上海纺织博物馆参观“三转一响与大上海文化展”。观展人员...
SS2023 SIFS上海时装周秀场 游仙·梦 春夏高定新品发布会沪上重要的时尚活动...
“三转一响”文化展上海纺织博物馆开幕万件老物件述说前世和今生的上海故事“三转一响”,又名“四大...
小记者是中巴友谊的大使、未来的希望70年前的今天,我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。这对当年那种艰难...
时间过得太快,老同学李志良离开我们已整15年了!
忘不了2009年11月23日,上午约10点多,他太太金雅芬的电话,“黄阿哥!侬额好兄弟没了!李志良走了!”撕心裂肺的泣诉,突然而至!惊惶伤心之余明白老同学李志良没了 !当日凌晨于市六医院辞世,56岁啊!难以接受:三口之家,就她们母女俩了!
怎么说没就没了?!前两天我还电话他。记得是周五下午,话题就他当年插队的安徽颍上县(区)政府所建的小白楼,舆论不一。我这头议论得慷慨激昂,可电话那头,只是含糊的“嗯嗯”声(事后感到,这应答声颇微弱),并无具体回应之话语。那知他已是沉疴在身、病情危急,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。记得当时还提出请他给即将出版的《现代服装文化概论》作个校读。此书是应上海纺专纺美831班毕业生、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刘晓刚教授邀请所写、已列入东华大学出版社系列教材;责任编辑曾嘱,可能的话请相关专家文字把把关,这样可以较快的进入出版程序。可是,他竟被病魔夺命而去!
1973年9月,我们相识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(即华东师范大学),与李志良同在一个班,是我们同学中年龄最小的几个之一,但却是富有主见的一个,《合唱要有指挥》便是他富有主见的标志性短文。“记得入学不久,班级因为分组,有些事情的协调不如人意,李志良结合自己思考”,就写了篇如上的短评,“希望班干部们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。此文一出,得到了年级党支部与辅导员老师的赞扬”(姚梅乐《临风夕拾》)。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小组,却不妨碍对李志良的认识:这是位勤于思考,不人云亦云,富有主见。他的字亦显示了他这性格特征:字迹笔画规整,字如其人!
三年一晃而过。1976年夏天毕业,李志良分在上海市教育局,本人得空就往他那儿跑,听章培恒老先生讲《古汉语》《古文观止》等。这期间通过他们,还认识人生的另一半,组建家庭置办家具时,还得其帮助,出力颇多。同在一个组的姚梅乐同学,同样出手相助!
1983年下半年,家父进食难靠吊针维持。李志良就陪着太太金雅芬(六院护士,后任外科护士长),虽然从北京路到镇宁路还算便利(20、21路),可下车起码得走10分钟,可越往里走,曲里拐弯的很难找,就是第二次来往往还是找不到北,所以,每次都得李志良陪着,从夏到冬,时间达三、四个月之久,保证针剂补充,维持生命。此举非常难得。里弄、邻居等,都交口称赞:“金医生真是个热心人!” “老黄(指我爸)也是有福之人!” “黄士龙交了这么好的朋友!” 等。老爸也再三嘱咐:“金医生真好!要好好谢谢人家!”
记得当年电话中还有这么一句:“天塌了!”的哀呼,当然是指李志良没了!由此又想起一事。好像是2009年教师节,我们几个在闸北公园对面某个新开饭店聚会,听他说过一句:“金雅芬胆子很小,一个人不能独自在家!“还补充道”晚上更不行!”
每每想到这些,总想去看看她们母女俩!可是又怕金雅芬触景生情,又起伤感!每次乘坐公交510经过她们住处,总祈盼能碰到她们:不期而遇或许好些!但,有时当要经过他们家时,时取闭目养神之态,避免碰到而引发感伤!当然,一次都没碰到!
值得欣慰的是,其复出安排至“上海师资培训中心”,亦是对其为人品行的一种肯定。在这里,李志良努力适应新单位的工作,积极努力,认真备课,精益求精,来报答组织的信任。他妹妹说:直至生命最后几天,病情加重,还在努力备课,准备资料;还想着承担的教学任务。
闻知噩耗,人们不甚惋惜,纷纷从各区县赶来,向他们热爱的李志良老师告别!这是对逝者莫大的告慰!更是对家属的一种无声的安慰!
图为1974年4月7日,上海虹口公园团日活动,730304班合影留念
时间过得太快,老同学李志良离开我们已整15年了!
忘不了2009年11月23日,上午约10点多,他太太金雅芬的电话,“黄阿哥!侬额好兄弟没了!李志良走了!”撕心裂肺的泣诉,突然而至!惊惶伤心之余明白老同学李志良没了 !当日凌晨于市六医院辞世,56岁啊!难以接受:三口之家,就她们母女俩了!
怎么说没就没了?!前两天我还电话他。记得是周五下午,话题就他当年插队的安徽颍上县(区)政府所建的小白楼,舆论不一。我这头议论得慷慨激昂,可电话那头,只是含糊的“嗯嗯”声(事后感到,这应答声颇微弱),并无具体回应之话语。那知他已是沉疴在身、病情危急,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。记得当时还提出请他给即将出版的《现代服装文化概论》作个校读。此书是应上海纺专纺美831班毕业生、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刘晓刚教授邀请所写、已列入东华大学出版社系列教材;责任编辑曾嘱,可能的话请相关专家文字把把关,这样可以较快的进入出版程序。可是,他竟被病魔夺命而去!
1973年9月,我们相识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(即华东师范大学),与李志良同在一个班,是我们同学中年龄最小的几个之一,但却是富有主见的一个,《合唱要有指挥》便是他富有主见的标志性短文。“记得入学不久,班级因为分组,有些事情的协调不如人意,李志良结合自己思考”,就写了篇如上的短评,“希望班干部们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。此文一出,得到了年级党支部与辅导员老师的赞扬”(姚梅乐《临风夕拾》)。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小组,却不妨碍对李志良的认识:这是位勤于思考,不人云亦云,富有主见。他的字亦显示了他这性格特征:字迹笔画规整,字如其人!
三年一晃而过。1976年夏天毕业,李志良分在上海市教育局,本人得空就往他那儿跑,听章培恒老先生讲《古汉语》《古文观止》等。这期间通过他们,还认识人生的另一半,组建家庭置办家具时,还得其帮助,出力颇多。同在一个组的姚梅乐同学,同样出手相助!
1983年下半年,家父进食难靠吊针维持。李志良就陪着太太金雅芬(六院护士,后任外科护士长),虽然从北京路到镇宁路还算便利(20、21路),可下车起码得走10分钟,可越往里走,曲里拐弯的很难找,就是第二次来往往还是找不到北,所以,每次都得李志良陪着,从夏到冬,时间达三、四个月之久,保证针剂补充,维持生命。此举非常难得。里弄、邻居等,都交口称赞:“金医生真是个热心人!” “老黄(指我爸)也是有福之人!” “黄士龙交了这么好的朋友!” 等。老爸也再三嘱咐:“金医生真好!要好好谢谢人家!”
记得当年电话中还有这么一句:“天塌了!”的哀呼,当然是指李志良没了!由此又想起一事。好像是2009年教师节,我们几个在闸北公园对面某个新开饭店聚会,听他说过一句:“金雅芬胆子很小,一个人不能独自在家!“还补充道”晚上更不行!”
每每想到这些,总想去看看她们母女俩!可是又怕金雅芬触景生情,又起伤感!每次乘坐公交510经过她们住处,总祈盼能碰到她们:不期而遇或许好些!但,有时当要经过他们家时,时取闭目养神之态,避免碰到而引发感伤!当然,一次都没碰到!
值得欣慰的是,其复出安排至“上海师资培训中心”,亦是对其为人品行的一种肯定。在这里,李志良努力适应新单位的工作,积极努力,认真备课,精益求精,来报答组织的信任。他妹妹说:直至生命最后几天,病情加重,还在努力备课,准备资料;还想着承担的教学任务。
闻知噩耗,人们不甚惋惜,纷纷从各区县赶来,向他们热爱的李志良老师告别!这是对逝者莫大的告慰!更是对家属的一种无声的安慰!
图为1974年4月7日,上海虹口公园团日活动,730304班合影留念